新闻中心 > 要闻

朝花夕拾

作者:周秋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12-13 星期三

????在一次查档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杨锡基,他曾任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副主席。经过梳理,我惊喜地发现,杨锡基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作为档案人,我想采访杨锡基,通过采访记录1977年佛山高考的真实情况,为市档案馆留下那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口述档案资料。没想到他听到我的想法,很爽快地答应了。

重大事件

????“作为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我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告诉后人,也算为咱们的档案事业出点力。”初见杨锡基,他没有想象中的领导架子,很快便切入正题,谈起了当时的高考情况。杨锡基是广东佛山高鹤县人。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正在高鹤县第一中学当民办老师。1977年的那次高考对他来说是一件大事,他的命运因此发生了大转折。他把自己这个时期的生活概括为4个字“渔樵耕读”。渔,就是打鱼;樵,就是砍柴;耕,就是种地;读,就是读书。

????“那时候的通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得到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离考试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杨锡基说,当时之所以下决心参加高考,一是感觉到,要胜任教学工作,自己还需要充电;二是当时自己是全校唯一的民办老师,年纪最小,学历也最低。而要参加高考,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要跟自己的学生一起考试,这个特殊情况成为他一定要参加考试并且一定要考上的巨大动力。

????至今他还记得,当收到华南师大物理系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万分的情景。“按照当时国家的政策,考上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因此,许多人把它看成命运的转折,一点儿都不为过。”说起这些,杨锡基仍然很激动。

改革勇气

????“当时只知道今后青年人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没有对这一改革有更深的认识。后来才知道这一改革的伟大。”杨锡基回忆说,当时有很多条条框框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的孩子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这一限制直到1979年以后才逐步取消。1977年的高考之所以值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于打破了这个政治禁锢。杨锡基后来才知道,当年仅佛山就有3376人通过高考上了大学。说到高考试卷,杨锡基说,1977年广东省的高考试卷就是在佛山出的,所以佛山与1977年的高考有很深的渊源,值得档案馆来整理和收藏,让人们去思考、感受那个年代的人刻苦学习、圆梦大学、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

档案使命

????收集和整理,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档案工作者理应予以高度关注。

????像杨锡基这样参加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一代人,他们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年代。杨锡基毕业后被分配到佛山教育学院,成为一个培养老师的“老师”。当时全国教师匮乏,许多小学、中学的教学主力都是代课老师或者民办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拥有一群爱自己的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桃李满天下,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收获。”谈起在佛山教育学院的10年以及自己从前的教师经历,杨锡基充满自豪和怀念。

????1991年,杨锡基开始从政,一直跟教育打交道。他开玩笑说,当时教科文卫是“叫花子”部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钱。杨锡基任高明市副市长期间,市政府提出要到2000年普及高中教育,这就需要扩建、改建学校,但是钱从哪来?“机遇既然选择了我,我就没有理由退缩。”杨锡基说,当时市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但是作为分管教科文卫的副市长,希望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几所重点学校带动全市教育发展。当时建设一所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学校需要9000万元的建设资金,但杨锡基手上只有社会捐助的200万元资金,资金缺口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跑企业、跑银行,用贷到的10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也开创了高明市贷款建学校的先河。

????杨锡基抓教育,是他们那代人投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改革开放近40年,他们那代人是主力军。他们,因为1977年的高考而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们,靠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自己的奋斗而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随后,我以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通过学校牵线,采访了母校部分1977级和1978级在佛山参加高考的校友。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认为,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档案资料,对于激发后人锐意改革、奋发图强,建设国家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我收集和整理这段历史档案资料的目的所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11日 总第315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