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绵延的记忆 不变的情怀

作者:王博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12-08 星期五

????“川广是源、成人在始”,不仅是我所在档案馆的馆训,也是我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信条。在17年的工作生涯中,这一馆训时常在提醒自己,从小处着眼,夯实档案基础;从大处出发,对历史负责。

源于家谱的档案认识

????2000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次放假回老家,我都能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他经常召集王姓族人一起续修家谱,将家族中的男性成员按序登记下来,大家按辈分排列,互报家门,互诉衷肠。有的人讲述自己的工作业绩,有的人诉说自己的不如意之处,希望能有同族人伸出援手。当时家里事情繁多,我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行为。

????直到有一天,看到家里那套清朝所续的4册家谱原稿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是一位已经过世的祖父辈族人历经艰难保留下来的孤本,后来传给了父亲。翻阅家谱,发黄的陈年宣纸,整册都是以俊秀工整的小楷抄录,序言最后写道:“大清同治十年杏月吉日,又俊升率侄凤岐首先助钱十六千文。”由此可见族人的质朴精神,有大国才有小家,有家族才有家庭,才有个人。道理虽简单,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仍需要赤子之心守护。这4册家谱的价值虽无法和那些重量级的历史典籍相提并论,但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意义却非比寻常。

????父亲极力续修家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档案认识。

源于工作的档案情怀

????2008年,我的职业生涯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市场部调到办公室文档岗位。彼时,档案工作的职能还在科技部,文件形成、保存两个阶段处于管理脱节状态。

????面对繁杂的文档工作,我注重从繁琐的事务中总结办文的规律,注重文件的收集整理,从繁杂的工作中梳理办事的条理。我认为文档的首要工作是“整理”,“整理”文件就是“整理”自己的思路,就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并将这种工作习惯传授给了文档处的每一位同事。

????在每周召开的文档微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总结上周的工作成果,筹划下周的工作计划,这个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电子文件随办随归、重大活动实时建档等,这些创新的火花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之间的不断碰撞中形成的。逐渐地,大家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档案人员也在公司2015年档案劳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随着2009年协同办公系统的深入应用,公司着手探索与实践改革文档管理机制,将档案职责纳入办公室管理,创新文档一体化管理,建立文档4级制度标准体系,推进各级单位建档,开始构建“两集三分”档案管理模式。在公司基地建设之时,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规划了1800平方米的知识型图书档案馆。2014年4月正式开馆,实施两馆一体化运作,将人事档案纳入业务管理,“大档案”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源于档案的企业文化情怀

????父亲的家族情节,加上我对档案的接触和了解,催生了我的企业文化情怀。这些年来,不论是从事市场宣传工作,还是从事文档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每每想到这里,都让我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为公司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今年,我参与到公司记忆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工作中,小组成员一起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多次拜访离退休老干部,了解历史、征集档案,梳理了单位自1973年成立以来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在档案馆开放区开辟“光辉之路”文化长廊,包含珍档展示、荣誉陈列、历史照片、名人档案等多个展区。在这项工作中,更让我学习到企业老同志身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书一卷,朝夕相对,日久生情,润物无声。在企业文化情怀的浸润和感染下,未来我仍需砥砺前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7日 总第315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