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8801是什么网站

因为长得太美而被迫戴面具的兰陵王,是如何被神化为一代战神的?

因为长得太美而被迫戴面具的兰陵王,是如何被神化为一代战神的?

直到面具侠揭开面具,露出其真实面目,城上的齐军才如梦初醒,全军齐声欢呼:“兰陵王来了!我们得救了!”

这个“天神”正是北齐的名将——兰陵王高长恭。他是文襄皇帝高澄的庶长子,北齐后主高纬的堂哥。此时,他的出现无疑让齐军的士气瞬间复苏。齐军与他一道从城中冲出,与周军展开激烈的攻防,最终北周军队丢盔弃甲,邙山之战的胜利由此逆转,周军被迫撤退,围困洛阳的局面得以解除。

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给齐军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荣耀,也使得兰陵王的名字成为传奇。齐军士兵们将对高长恭的崇敬化为一首传世之歌——《兰陵王入阵曲》,以此表达他们对兰陵王的敬仰与感激。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高长恭,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面具侠”,那就是北宋的军事家狄青。狄青出身贫寒,因罪被黥面,留下了明显的耻辱性标记,因此他戴上面具上战场有一定的“遮丑”之意。那么,高长恭为何也戴上面具呢?

令人意外的是,兰陵王戴面具的原因竟然并非为了遮掩什么瑕疵或是丑陋,而恰恰相反,是因为他长得太过俊美。史书上有记载称,“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甚至有人评价他的容貌“貌若妇人”,若换上女子的红妆,定能倾国倾城。

然而,帅气也有其烦恼,尤其是在战场上,过于俊美的容貌反而成了弱点。敌人若是看到如此英俊的对手,岂不更加猖狂?因此,兰陵王才选择用面具遮掩自己的容貌,免得给敌军带来不必要的心理优势。他的“面具”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战术,用来掩盖自己惊艳的外貌,转化为一个强大的心理防线。

从出身高贵、容貌出众到英勇无畏、战功赫赫,兰陵王的传奇光环笼罩着北齐的历史。有评论说,如果兰陵王没有死,北齐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灭亡,《北齐》史书中也写道:“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这意味着,若兰陵王一直活着,北齐的命运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未知的变数。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分析“邙山之战”的全貌,就会发现兰陵王并非如后人所称的那样神勇异常。实际的总指挥是段韶,而非兰陵王。

当北周围困洛阳时,齐武帝高湛原本指派了高长恭和斛律光来解救洛阳。然而,当两人看到北周军队的强大阵势后,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决定躲在邙山脚下,不敢冒险前行。无奈之下,高湛只能请出段韶,后者是一位真正的军中英雄。

段韶,作为高欢的妻子娄昭君的亲侄子,深得高欢的器重。高欢临终时还特别叮嘱后代:“段孝先忠亮仁厚,智勇兼备,军旅大事,宜共筹之。”可以说,段韶是北齐军中的顶梁柱,曾在多个重要战役中表现出色,包括广阿之战、邺城之战等。

当时,段韶正面临着突厥的压力,但他敏锐地判断出,北周才是更为严重的威胁。于是他决定弃敌,带着一千精骑迅速奔袭,五天内就成功横渡黄河,出现在邙山战场。

此时,周军的先锋尉迟迥率领十万大军在前,而宇文护、宇文宪等人组成的主力军队已集结成规模,人数多达二十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敌人,段韶展现出了惊人的指挥才能,他迅速决定以少数兵力进行诱敌,并成功地通过地形和阵型优势,打乱了北周军的部署。

接下来,段韶将周军主力引向太和谷,使得他们陷入了精心设下的陷阱。当周军兵力被调动到山腰时,齐军趁机发起反击。就在这关键时刻,兰陵王带领五百骑兵从高处猛冲而下,给了周军沉重的打击,使得大量敌人滚入山谷,陷入死伤惨重的局面。

尽管齐军的兵力本就不占优势,战斗依然异常艰难。斛律光在右路拼死作战,几乎被敌人斩杀,而他最后一箭射中了追击他的王雄,成功逆转了战局。这一连串的巧妙部署和出奇不意的反击,使得北周军最终撤退。

虽然如此,邙山之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周军并未遭遇彻底的惨败,而是主动选择撤军。其实,周军所遭遇的并非齐军的总攻,而是对增援部队的“围城打援”。这场战斗的胜利更多是由于周军主动撤离,而不是北齐将周军彻底击溃。

即便如此,兰陵王的神勇和高超的作战技巧依然不可忽视,他的勇猛和决断力为北齐军士气的恢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他也并非这场战役的唯一功臣。

实际上,兰陵王的一生并未如后人所言那般传奇,他参与的战争屈指可数,且除了邙山之战,其他战斗并未留下太多亮点,往往是配角式的存在。也许他之所以被后人神化,恰恰是因为他那凄凉的结局和在北齐灭亡后的不幸命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