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8801是什么网站

肌电图专辑【三】神经传导知多少?(F波与H反射)

肌电图专辑【三】神经传导知多少?(F波与H反射)

F波与H反射,又叫迟发反应(late response),主要用来研究的是近端神经节段。临床上很多神经内科医师对二者概念模糊、认识不足,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F波

1.概念

F波(F-wave) 是神经干在超强刺激下,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较迟出现的一个小的肌肉动作电位。因其最早于1950年在足部(foot)肌肉被记录到,故称为F波。

2.产生机制

实际操作中可发现,无论上肢或者下肢刺激时,若将刺激点逐渐移向近端,M波潜伏时逐渐延长,而F波潜伏时逐渐缩短。这说明,F波的电兴奋是先离开肌肉记录电极而朝向脊髓,然后再由脊髓前角细胞返回到远端记录肌肉上来。

F波实际上是一个小的肌肉动作电位,其环路无论是传入还是传出,均为纯运动纤维,它是由1%-5%的逆行兴奋运动神经元发放,此环路无突触,因此其并非真正的反射。

3.测定方法

电极放置:同MCV测定,不同之处是阴极置于近端。

4.观测指标

(1)最短潜伏期(最常用,应考虑身高、肢体长度)、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2)F波出现率;

(3)F波传导速度

需注意的是,因为每次刺激所兴奋的前角细胞数量不一致,且神经传导快慢也不一致。因此兴奋通常连续测定10-20个F波,来测量最短潜伏时,同时观察F波出现率,正常时F波出现率平均为79%。

5.F波异常的判断

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出现率下降或波形消失。

二.H反射

1.概念

H反射(H-reflex):是利用较小电量刺激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脊髓,再经单一突触连接传入下运动神经元而引发的肌肉电活动。因其最初由Hoffmann(1918)描述,故得名。

2.产生机制

在神经干给予电刺激后,经感觉神经的Ia类纤维传入脊髓后角,由α运动神经元轴突传出,引起相应肌肉产生动作电位 。

3.测定方法

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腘窝胫神经处,记录电极置于肥肠肌肌腹。最佳刺激强度依个人不同反应而定。(上肢也可引出)

一般从低强度开始刺激,逐渐加量,通常在出现M波后降低刺激强度后可出现稳定的H波,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又逐渐消失。

4.观测指标

(1)潜伏期;

(2)波幅;

(3)波形。

5.H反射异常的判断

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两侧差值≥2.5~3.0倍`x ± s。

综上,F波与H反射虽然研究的主要都是近端神经节段,但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F波与H反射对于检查脱髓鞘病变和周围神经变时近端神经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弥补了远端运动传导测定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第2版)》—党静霞

2.《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修订版(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3. 《神经病学(第8版)》人卫版—贾建平、陈生弟

欢迎您订阅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