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银杏木函彩绘毗沙门天王像(苏州博物馆藏)
作为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哪吒辅佐毗沙天王卫护佛法。而关于哪吒与其父母的关系,却有着非常离奇的故事。这就是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早期翻译的有关佛经,已经散佚,现存的较早的材料,是宋人的转述和议论。《禅林僧宝传》载:“问‘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身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五灯会元》载:“问:‘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花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师曰:‘大家见上座问。’曰:‘恁么,则大千同一性也。’”从这些材料分析,哪吒析肉骨还于父母,最早见于佛经,至于析骨肉还于父母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则语焉不详。而从现存材料看,《西游记》第八十三回言之较详(原文详本文三)。说哪吒下海洗澡,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其父天王恐以后生患,想杀哪吒。哪吒愤怒,用刀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其灵魂上天告诉佛,佛以藕为骨,荷叶为肉,再造哪吒之身。
后哪吒寻父报仇,天王告诉佛,佛赐给天王一座宝塔,塔上有佛。天王可用塔制止哪吒复仇,父子因此和好。结合宋代苏辙的《哪吒》(原诗详本文二)诗研究,我们认为这可能就是佛经中的哪吒析骨肉还于父母的故事的基本样式,至少也是宋代流传的哪吒析骨肉还于父母的故事的样子。
毗沙门天王的塔为佛所赐,是毗沙门天王克敌制胜的法宝。哪吒在毗沙门天王出行时为他托塔,是他最重要的助手。《毗沙门天王仪轨》云:“天王第三子哪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云:“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毗沙门天王)若领兵守界,拥护国土,何(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关于毗沙门天王的塔,有人认为是镇压哪吒复仇的,有的认为是毗沙门天王的兵器。我们认为这两种作用兼而有之,现存材料可以证明我们的看法。
作为神,哪吒的形象也非常奇异。他三头六臂,三只眼。佛经里的哪吒,就是这样的形象。碧嚴云:“明眼汉,没窠臼,有时孤峰顶上草漫漫,有时闹市里头赤洒洒。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宗口焦山普济或菴师颂:“八臂哪吒三只眼,双槌擂鼓转船头。巨鳌一吸沧溟竭,宇宙风清四百州。”现存佛经中,哪吒一般是“八臂”多,如“八臂哪吒辊绣球”,“八臂哪吒拦他不住”,而“六臂”较少。但人一般是一头二臂,故哪吒当以“三头六臂”为是,而以作“八臂”为误。可能翻译的早期佛经本作“三头六臂”,而在流传中“六”脱去上部,而成“八”。后以讹传讹,说“八臂”者遂多。
忿怒,凶恶,是哪吒的性格与外表特征。佛教的护法神,外表都凶恶,这表示他们嫉恶如仇,威猛有力。哪吒更突出。在佛经中,哪吒往往称作“忿怒哪吒”,如“海印信云:‘哪吒忿怒。’”“忿怒哪吒把须弥,一擘百杂碎。”哪吒以恶眼看世界。《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云:“尔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哪吒对反对佛法和反对官府的人打击非常严厉。哪吒“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寮。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哪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
总之,在北宋和北宋之前,哪吒的基本形象是三头六臂的凶恶夜叉神,佛教忠诚的守护神。
二
哪吒神形象的第一次巨大演化,当在南宋时期。作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哪吒,其演化是随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而演化的。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哪吒自然也就成了李靖之子。哪吒也由印度血统演化为中国血统,实现中国化。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精神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也受着中国的精神与文化的影响,产生着巨大的变革,日益中国化,最终使佛教成为中国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流传过程中,哪吒和中国本土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哪吒为唐代高僧宣律师送佛牙,就是具体例证。唐郑处晦记载:“宣律师尝夜行道,临堦失足,有人捧承之。顾见一少年,问曰:‘弟子何人?’少年曰:‘某非常人,毗沙太子哪吒太子也。拥£和尚久矣。’师曰:‘贫道修行无烦,太子神威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乃献一佛牙,今崇圣寺所藏者是也。”将哪吒与唐代高僧搭上关系,使人觉得亲近。但佛教是另一种文化,与中国传统的观点难免冲撞。哪吒析骨肉还于父母的做法,就难于为中国人接受。苏辙《哪吒》诗云:“北方天王有狂了,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右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中国人是以孝为本,中国人心里,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何况析骨析肉?因而哪吒神要完全为中国接受,必须进行根本的改变,必须进行符合中国理念的重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吒神形象的重塑,终于在南宋出现了契机。这就是由李靖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天王的太子哪吒,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了。
中国造神的一大特点,是将历史人物神化。李靖是隋唐之际的风云人物,著名的军事家。在很多大战中,屡建奇功。唐高祖对他的军事才能这样赞叹:“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之。”唐朝封他为卫国公。
李靖在唐代已被神化,在宋代更是被尊为神仙。张子房《云笈七签》载《轩辕本纪》下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九天玄女战法是神仙战法。《翊圣保德真君传》:“守真乃责之曰:‘此上真下降之地。’”上真即上仙,此称李靖为上仙。苏轼《杂记》云:“予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袖出一书,授余,乃《真一法》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宋代建有大量祭祀李靖之庙。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将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实在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历史人物中,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李靖正式演化为毗沙王,当在南宋时期。如前所引,北宋《云笈七签》和苏轼《杂记》都记载了李靖为仙,而未记载其为托塔天王事,说明北宋时李靖尚未演化为托塔天王。如已演化为托塔天王,他们理应有所记。而在元代的出版物中,李靖已演化为毗沙门天王。元代刊本《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下“鬼谷下山”一节有云:“独孤角独战四将,五匹马混战,如黑煞真武贤圣斗毗沙门托塔李天王。”元代时间很短,故《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当不作于元代,而作于宋代,至少故事情节来源于宋代。元末杨景贤《杨东来批评〈西游记〉》,第九出“神佛降孙”戏里,李靖已为天王,上场诗云:“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举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根据情况分析,戏曲《西游记》的情节,应早于元代,当产生于宋代的说话。因此,我们认为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成为佛教中的天神应该在南宋时期。我们这里说的是有文字记载的正式演化,民间口头的演化可能更早。一句话,李靖在南宋时已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
作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哪吒,随着李靖演化为毗沙门天王,也自然成为李靖之子。事实也确如此,杨东来批点《西游记》中,李靖说:“吾儿哪吒。”因此,我们说哪吒演化为毗沙门天王李靖之子,当在南宋时期。而口头的演化,也许开始于北宋。
哪吒成为李靖之子,是哪吒神形象演化的极为重要的一步。从此,哪吒神由印度国血统转化为中血统。哪吒神的形象由凶恶的夜叉转变为中国正神的形象,使人渐觉亲近。哪吒神形象的中国化,为哪吒神形象的演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肯定,自哪吒成为毗沙门天王李靖之子得到社会的公认后,关于哪吒神的故事就会有多姿多彩的演绎,哪吒神的新形象就在不断发展。可惜历史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具体的材料供我们研究,但我们相信,这些材料的精华后来成为了神魔小说《西游记》哪吒神形象塑造的素材。
三
哪吒神形象的第二次巨大演化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哪吒演化为孩童天神,他是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托塔李天王的太子和主要战神,神通广大,外道内佛。
中国神的创造,主要来源于两个体系:一是宗教组织。道教和佛教,是两个最大的造神组织。另一个是民间。民间神的信众,也往往是神的创造者。而通俗文艺家是造神的重要力量,话本、小说、戏剧一类通俗文艺形式,是造神的重要工具。明代神魔小说盛行的《西游记》便以佛教的哪吒事迹、宋以来的话本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虚构,创造了新的中国版的哪吒形象。
神的创造和现实有密切的关系。在看似虚无缥缈的形象中,有着现实的种种折光,有着当时精神的种种展示。新造的神其实是现实的影子。明代儒家依然是统治思想,而道教盛行,佛教也盛行。儒释道三家思想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也互相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创造的哪吒神形象也有三教混一,特别是融合释道的特点。
△ 明刊本《新镌全像西游记传》中哪吒大战孙悟空的画像
在《西游记》里,李靖已不是佛教的毗沙门天王,而演化为道教玉皇大帝的天兵首领托塔李天王,封降魔大元帅。哪吒为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为玉皇大帝的重要战将,封三坛海会大神。
哪吒是一位清妍、聪颖、精勇、神奇的孩童道教神仙,身带六种神器,法力无边。而本身仍是三头六臂的夜叉神。《西游记》第四回描绘哪吒:“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更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帝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第五十一回写哪吒:“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描绘的完全是一位小孩神仙。所以孙悟空取笑哪吒:“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这样的孩童神形象在中国神群像中并不多见,非常完美,非常可爱。这是完全中国化的神仙形象。然而,哪吒的本身还是佛教的三头六臂的护法神的原形。第四回写哪吒与孙悟空打仗:“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第五十回写哪吒与大王斗法:“只见那太子使出法来,将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来。那魔王也变作三头六臂,三柄长枪抵住。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六般兵器抛将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却是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儿,火轮儿。大叫一声‘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都是一般兵器,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将。”尽管一些兵器和打法已经中国化,而三头六臂的形象,“奋怒”“凶恶”的性格,还是十足的佛教夜叉神。
在《西游记》中,哪吒的佛教故事基本被保存下来,而用中国文化进行了增改润色与诠释。第八十三回写道:“原本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正与众菩萨讲经,只闻得幢幡宝盖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佛为父,解释了冤仇。所以称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这些佛教故事的新的增改与文化诠释,使哪吒神形象更有中国色彩。
《西游记》哪吒神的演化是巨大的。他由佛教的护法神演化为道教的英雄神。他的最大特点是外道内佛,体现道佛融合的精神。他的法身是清奇神秀而法力广大的孩童的神仙,内在是三头六臂莲花化身的佛教夜叉神本相。他已成为中国神群像中非常著名的天神,非常受人喜爱的天神。
四
哪吒神形象的第三次巨大演变,是由外在道教内里佛教的神演化为纯粹的道教神。
神的创造和造神者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署名为许仲琳编的《封神演义》,虽然明显受《西游记》哪吒故事的影响,但也有很多新的故事和新的描写,故它所创造的哪吒形象是新的道教神形象。
△ 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画像
首先,哪吒本身是道教的灵珠子,受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符命,下世为姜子牙先行宫,灭商兴周。第十三回哪吒对龙王说:“我非别人,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也。投胎陈塘关李门为子。因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姜子牙不久下山,吾乃是破纣辅周先行官是也。”第十四回太乙真人对石矶娘娘说:“哪吒乃灵珠子下世,辅姜子牙而灭成汤,奉的是元始天尊掌教符命。”
其次,灵珠子下世为哪吒,从肉团出生,手戴金镯,红绫裹肚,酷似明代孩童夏日装束,而实际上是手带乾坤圈,身系混天绫的道教神圣。肉团出生,本来就是灵异之事。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故事,佛教故事中也有。不过,我们认为《封神演义》的哪吒肉团出生的故事可能来自民间。第十二回写道:“李靖听说,急忙来至香房,手执宝剑,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球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球,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肉团生出会跑的小孩子,真是灵异。说是灵异,又与普通的民间小孩子差不多。这就是新的孩童道教神仙。
第三,哪吒神通广大,七岁打死巡海夜叉李艮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如同游戏一般。哪吒是最具魄力的道教孩童神圣。第十二回写道:“敖丙一见,问曰:‘你是谁人?’哪吒答曰:‘我乃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亲镇守此间,乃一镇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与他无干;他来骂我,我打死了他,也无妨。’三太子敖丙大骂曰:‘好泼贼!夜叉李艮乃天王殿差,你敢大胆将他打死,尚敢撒泼乱言!’太子将画戟便刺,来取哪吒。哪吒手无寸铁,把头一低,钻将过去,‘少待动手,你是何人?通个姓名,我有道理。’敖丙曰:‘孤乃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是也。’哪吒笑曰:‘你原来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都拿出来,把皮也剥了他的。’三太子大叫一声:‘气杀我!好泼贼!这等无礼!’又一戟刺来。哪吒急了,把七尺混天绫望空一展,似火块千团,往下一裹,将三太子裹下逼水兽来。哪吒抢一步赶上去,一脚踏住敖丙的颈项,提起乾坤圈,照顶门一下,把三太子的元身打出,是一条龙,在地上挺直。”《西游记》中哪吒战龙王太子,故事只有几句,而这里另辟天地,敷衍成长篇,绘声绘色,极为精彩。哪吒这个天真顽劣的法力广大的孩童神形象,也就鲜明生动,如在目前。
第四,哪吒的神异故事,哪吒将骨肉还给父母,莲花化身,天神为李靖造塔制伏哪吒,虽与佛教故事大致相似,但完全做了中国化的处理,做了道教化的处理。佛教故事哪吒析骨肉还于父母,给人的印象多少有点不孝,而《封神演义》哪吒剔骨肉还于父母却完全是出于孝。第十三回写道:“四海龙王敖光、敖顺、敖明、敖吉正看间,只见哪吒厉声叫曰:‘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理!’乃对敖光曰:‘我一身轻,乃灵珠子是也。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刳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齐到灵霄殿见天王,我自有话说。’敖光听得此言,‘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龙王便放了李靖夫妇。哪吒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刳肠剔骨,散了七魄,一命归泉。”哪吒剔骨肉还父母,是为了与父母划清界限,为了救父母。这是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在起作用。哪吒失去肉身后,太乙真人用莲花为哪吒再造了身体。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儿:‘把五莲池中莲花摘二枝,花叶摘三个来。’童子忙碌取了荷叶、莲花,放于地下。真人将花勒成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第十四回)再造哪吒莲花身的是道教太乙真人,造莲花身的方式是道教的,为李靖造塔制伏哪吒,也是太乙真人一手安排的。李靖打毁哪吒金身,使哪吒无法通过修炼还魂再生,哪吒决定报仇。但太乙真人认为哪吒杀性太重,要磨其杀性,使其父子和睦。太乙真人造玲珑塔,先用塔烧追杀李靖的哪吒。“道人跳开一旁,袖儿往上一举,只见祥云缭绕,紫雾盘旋,一物往下落来,把哪吒罩在玲珑塔里。道人双手在塔上一拍,塔里火发,把哪吒烧得大叫‘饶命’。道人在塔外问曰:‘哪吒,你可认父亲?’哪吒只得应声答应:‘老爷,我认是父亲了。’”(第十四回)用塔把哪吒烧得降伏后,“道人唤李靖曰:‘你且跪下,秘授你一座金塔。如哪吒不服,你可将此塔祭起烧他。’哪吒在旁,只是暗暗叫苦。道人曰:‘哪吒,你父子从此和睦,久后俱是一殿之臣,辅佐明君,成其正果,再不必言其前事。’”(第十四回)燃灯道人为李靖授塔,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所有这些灵异故事,经过移花接木的处理,都有强烈的中国本土韵味,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第五,莲花化身后的哪吒,武艺是太乙真人传授,兵器是道教的兵器与灵物,完全是一位道教的英雄神。太乙真人“传哪吒火尖枪”。“真人曰:‘枪法好了,赐你脚踏风火二轮,另授灵符秘诀。’真人又付豹皮囊,囊中放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一块。”哪吒的战神形象是“手提紫熖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万民”。(第十四回)这个形象与《西游记》中的形象大不相同,更有道教神的风采。
五
神是社会的精神的产物,神随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哪吒神随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所熟悉和信仰,又在熟悉和信仰中加以演变。经历三次大的演化,哪吒由印度的护法神,演化为道教灵珠子转世的英雄神。哪吒神演化的过程,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吸收、融和和创新过程。也可以说,哪吒演化的过程,是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缩影。就中有佛教对道教的吸取与融合,更有道教对佛教的吸取与融合,又有儒家思想的运用。尽管《封神演义》的哪吒形象已经完全道教化,但哪吒形象中还是有印度佛教的因子,这永远无法改变。哪吒神形象演化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文化是最有特性的文化,也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因而也是最具有活力的文化,最博大精深的文化。
△ 清刊本西岳天竺国藏板《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画像
中国古代的神是多种多样的。民间信仰的风尚是见神就拜。当然也有崇拜的主神,如来,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土地神,龙王、财神、药王。民间信仰,所谓神,其实就是希望的化身。
对神的崇拜,实际上是实现希望的祷告与祈求,是盼天降幸福。因此,中国古代民间实际是泛神信仰,不管是哪路神仙,只要能给自己幸福,就统统信。
自《封神演义》出版后,哪吒神完成了主要的演化过程。但民间信仰的哪吒神,却非完全道教的哪吒神。说实在,百姓也不关心哪个版本的哪吒好。民间信仰的哪吒神是道教哪吒与佛教哪吒的组合,是多个版本哪吒的组合。基本上就是《西游记》的哪吒神与《封神演义》的哪吒神的某种结合。其实,同一人神在信众的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一万个信众心中就有一万个哪吒神形象。那些最奇特的灵异模样,最诡怪的灵异故事,是构建人们心中神的形象的基本元素。在明代以后,哪吒神的基本形象是一个降魔除妖的英雄神。他是天神托塔李天王的三太子,玉皇大帝的战神,又是一个孩童神。形似七岁小孩,用金镯打死夜叉和龙王太子,用混天绫晃动龙宫。哪吒又是脚踏风火轮,手执点尖枪,有时化为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天神。在一些庙宇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这样的哪吒神形象。哪吒神除了降魔除妖外,还有一个特别作用是镇压水患。这个作用的产生和哪吒的灵异故事有直接的关系。哪吒的故事大约在佛经里多少就和水有关系。事迹演化,就有哪吒打死夜叉和龙王太子及制伏龙王的故事。在古代神话中,龙王是天下水的总管。那么,人们想,哪吒既然能制伏龙王,用他来辟邪,镇压水患,当然是最好的。因此,哪吒又成了古代重要的镇水之神。
本文作者:刘文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选摘自《宗教学研究》,篇名为编者所拟。
选文 ‖ 一树梅花
编辑 ‖ 牧天
审核 ‖ 子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