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女司机又闯祸了。
2017年3月28日,浙江一女司机连续撞倒七位行人
提起女司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以下画面?
3月7日,长沙黄花机场一女司机慌乱中油门当刹车,造成3人受伤1人死亡
2016年12月17日,一宾利女司机停车场缴费时忘拉手刹,一头撞进墙
如果你以为我是来黑女司机,那就大错特错了!
车道君的老婆是女司机,前女友是女司机,前前女友以及中学暗恋的女同学都是女司机,本着对她们的喜爱以及爱屋及乌的原则,怎么会黑女司机!
事实上,关于男司机因驾驶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并不少。
3月11日,一男司机连人带车飞上三米高屋顶
女司机究竟是不是马路杀手呢?
根据"新华网"统计数据,保险协会06年到08年共赔付271001起事故,其中女司机事故34826起,男司机却达到236175起。男司机造成的交通事故约为女司机的7倍之多。
你说男女司机比例不一样,那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
据北京交管部门2007年的数据统计:2007年北京有139.8万女性驾驶员,占全体驾驶员总数的30.7%。女性驾驶员负同等以上责任的一般事故总共只有176,仅占一般程序处理事故总数的3.3%。
数据有点旧,我们再来看另一组较新的数据:广东东莞交警部门做过统计,截至2011年底,东莞市女性驾驶员约占驾驶员总数的30%,但2011年全年女司机驾车事故率不到男司机的1/30。
罗列一堆数据只是想说,男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并不比女司机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女司机会被黑得这么惨?
跟风娱乐。
在驾驶习惯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男女有别,例如这样:
也例如这样:
由于汽车的使用都最开始是男性,当女性司机出现时,一些最开始由男性驾驶员"约定俗成"的驾驶习惯便由此打破,部分女性司机便成了"不按套路"的群体,进而被调侃。再加上大众媒体的传播及放大强调,久而久之,一旦出现女司机因操作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便成群嘲的对象,于是,女司机便被无辜地贴上了"马路杀手"的标签。
大部分人对女司机的调侃和嘲笑都是出于这种盲目从众的跟风心理,本着一种"法不责众"想法,"反正大家都这么觉得""事实就是这样啊",把女司机妖魔化,甚至衍生出女司机"十里之内,无人生还"的夸张段子。
显示优越感。
一小部分人对女司机的污名化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调侃的层次了。打着"女司机开车皆烂"的旗号,结果自己车技又差又不愿意遵守交规的男司机比比皆是,但这一部分的男司机以取笑女司机为乐,以显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的心理优越感。马路上,看到前面的车忽然打开了雨刮,他会心一笑,"机智"地说"肯定是女司机",如果猜测得到验证,则更加得意了,从小部分女司机的不当行为中用自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嘲笑全体女司机。
心理学上认为,"女生路痴""女性车技差"等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即使同样是驾驶技术不好,男司机被吐槽的机率也要小得多。部分女性尤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嗯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为避免自己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甚至主动去嘲笑技术不好的女司机以此来彰显优越感,"看吧,虽然我也是女司机,可我跟她们是不同的!"
从生理、心理条件分析,开车这事女性确实不占优势,女性的空间思维能力更弱一些,对车速、车距的感知能力也较低,往往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此外,相同条件下,女性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较差。
虽然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马路杀手的帽子也不能说扣就扣。实际上,排除那些高跟鞋上路、开车补妆的作死人士,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加谨慎、心细、有耐力,而且女司机逆行、超速的比例更低,系安全带的比例更高。
所以,贴标签其实是一种很无聊的行为。不管男司机还是女司机,与其忙着贴标签,不如先对着交通法规,好好反省自己,毕竟从结果来看,死于超速与死于倒车,也没啥不同。